(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款瓜子我从小吃到大”“这就是咱们沙土地里种出来的‘金地瓜’”。8月2日下午,在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东北村的一片秋葵田前,一群“新人主播”正面对镜头,激动地向直播间的观众推介菏泽特色农产品。这正是在菏泽市进行“筑梦乡村”实践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一行,他们与东北村驻村选调生卢玫一起,在田间地头开展“青耘中国·夏耘梦想”公益助农直播,结合在菏泽乡村振兴一线的实地调研经历,服务团成员通过直播的方式推介菏泽特色产业和优质农副产品,讲述每一件乡土产品背后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博连读生郝玲感慨“本次直播虽然只有1小时,但获得点赞数3万余个,我们在后续还会持续开展‘先锋助农’系列活动。也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三农’领域,以青春之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
自7月29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一行12人深入菏泽市乡村振兴一线,围绕“人才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主题开展选调生“筑梦乡村”行动实践调研。据悉,本次博士生服务团菏泽队由12名成员组成,均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涵盖人文、理工、经济、管理等多个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学科。
为期一周的调研中,博士生服务团先后走进菏泽市曹县邵庄镇、大集镇、孙老家镇,单县浮岗镇,牡丹区沙土镇和皇镇等镇街,实地调研菏泽市牡丹、汉服、蔬菜及电商产业发展情况,助力当地突破发展瓶颈,总结当地发展经验,并在人才引育、校地合作等方面积极对接,就如何助推人才产业协同发展、巩固乡村振兴成果等问题与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此外,他们还走进一线,探访当地驻村选调生“筑梦乡村”行动开展情况,就驻村帮扶与乡村振兴融合工作深入交换意见。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文诣和农业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延适均是在人大求学的菏泽青年,这次以全新的角度来到家乡调研,他们纷纷表示“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革和无限潜力,也希望能够早日学成归来,用专业知识为家乡、为基层建设积极献力,共同书写菏泽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调研中,博士生服务团依托不同学科视角,秉持“时代命题,地方出题,学校答题,同题共答”的理念,深入智慧农业全产业链,体悟“小油菜变成大产业”的邵庄经验;走进淘宝村、e裳小镇,学习人才引领电商集群发展新模式;前往牡丹产业基地,寻访“一朵花绽放一座城”实现“花样”致富的振兴画卷;探访“青年友好型街区”,了解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此外,实践团成员还来到菏泽市委组织部、牡丹区委区政府,围绕人才工程建设、产业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案例与相关负责同志深入研讨交流。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邹炎强主要从事环保治理监测,他表示在本次调研中,近距离地感受到宜业宜居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在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思考乡村环境治理的主攻方向,真正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
调研结束后,博士服务团在菏泽市委组织部开展座谈,菏泽市委组织部分管负责同志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座谈会。服务团成员结合各自研究方向重点围绕人才振兴、供应链管理和文旅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汇报交流。市委组织部分管负责同志对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服务团此次在菏泽的实践调研活动给予高度肯定,期待进一步深化探索“课题式+调研式”校地合作新模式,为到村任职选调生“筑梦乡村”行动的开展提供新思路、新做法,为全市乡村振兴发展贡献菏泽选调力量。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成立于2007年,致力于加强学生专业“供给侧”和地方发展“需求侧”的精准匹配,着力培养当代研究生“扎根中国乡村,研究中国问题”的视野与能力。在16年的历程中累计派出600余名师生参与实践调研。“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到最需要的地方解决最实际的问题,助力广大青年学子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大学研团工委副书记尹永跃谈到。(尹永跃 郝玲)